一、背景
1、上一轮评估概况
从2003年-2008年评估589所
作用:对保障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的教育质量起到很大作用,特别对新建学校效果更加明显,应充分肯定。
主要不足:方案没有注重分类,等级追求造成功利化,组织方式上存在一定的问题等。
2、什么是合格评估
评估对象:1999年(2000年)以来组建的新建本科院校289(314)(截止到2010年),未评的共225所。
两类评估:合格评估与审核评估
3、合格评估的理念
--替国家把关、为学校服务
--学校是质量保障和评估的主体
二、合格评估的主要目的(内容)
1、 努力实现“四个促进”
促经费投入增加 ;促办学(教学)条件改善; 促教学管理规范; 促教学质量提高
2、 达到“三个基本”
办学(教学)条件基本达标 ; 教学管理基本规范; 教学质量基本保证
3、 切实体现“二个突出”
突出服务地方(区域)行业指向; 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指向
4、 有效进行“一个引导”
引导建立校内质量保障体系
5、 强调了专业结构优化和课程建设,注重专业布局与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符合度,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
6、强调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7、强调“以学生为本”,突出了对学生的指导与服务,强调了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
8、强调产出导向,注重师生和社会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以及就业情况考察。
9、强调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突出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品格培养,体现了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三、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几个特点
1、强调了领导作用,要求学校各级领导班子遵循办学规律和教学规律,落实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2、强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旨在引导新建本科学校合理定位,立足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对新建本科学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导向性。
3、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强调了教师教学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培训。
4、强调教学经费投入,特别是政府对学校生均拨款的保障。
四、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1、发展性原则
继承性:原方案框架和原则上的继承(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发展性:针对新建本科特点、历史阶段使命等基本内容的分类评价和针对性。
2、导向性原则
依据《教育规划纲要》: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类型)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在指标体系设计上注重三个规律的和谐统一。
1)适应高等教育(高校教学)的共同规律
2)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强调办学定位服务、人才规格应用)
3)适应人的生命需要的基本规律
3、可操作性原则
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
合格指标体系的分类性(医学、艺术、民办等)
五、如何理解合格指标体系
1、指标的基本(合格)性与发展性
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开放性、创新性、多样性)
2、指标的硬要求和软保障
硬要求:
利用率:
软指向: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审核式的相关核心要求)
3、教学应用人本三位一体
教学:教学中心地位(就是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应用:能力、就业质量
人本:为学生服务和为教师服务(核心是为学生服务)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六、指标体系方案
1、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内容
1.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1.1 学校定位 1.2 领导作用 1.3 人才培养模式
2.教师队伍2.1 数量与结构 2.2 教育教学水平 2.3 教师培养培训
3.教学条件与利用3.1 教学基本设施 3.2 经费投入
4.专业与课程建设4.1 专业建设 4.2 课程与教学4 4.3 实践教学
5.质量管理5.1 教学管理队伍 5.2 质量监控
6.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6.1 学风建设 6.2 指导与服务
7.教学质量7.1 德育 7.2 专业知识和能力 7.3 体育美育 7.4校内外评价 7.5 就业
七、合格指标简要解读
1、办学思路与领发作用
1.1学校定位
学校办学定位明确,发展目标清晰,能主动服务区域(行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符合学校发展的实际阶段性需要,注重办学特色培育。
[注]学校规划包括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等。
本指标:重在责任使命和服务域明确,创新性寻找自己,办出了自己,让大家很简单、不费力就读懂,明白了自己。
1.2领导作用
1.2.1领导能力
各级领导班子遵循高等教育办学和教育规律,树立“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认真落实学校发展规划和目标,教育教学管理能力较强。
执行力、贯彻性,实践教学(办学)思路
1.2.2教学中心地位
有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重视建立并完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级教学管理人员责任明确,各职能部门服务人才培养情况好,师生基本满意。
教学中心地位--学习中心--学生中心地位--学生发展中心地位
1.3人才培养模式
形成了与自己人才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1.3.1人才培养思路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思路清晰,效果明显;
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能力中的核心力)五力提法是部文件提法。坚持多样性人才观(纲要31条)
1.3.2产学研合作教育
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与企(事)业或行业合作举办专业,共建教学资源,合作培养人才,合作就业等方面取得较好效果。四合作好(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契约化、制度化、体系化),积极探索并建立与业界全面稳定、互动多赢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
2.师资队伍
2.1数量与结构
2.1.1生师比
全校生师比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注2]
各专业的教师数量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
合理的控制班级授课规模,有足够数量的教师参与学生学习的辅导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50%
在编的主讲教师中90%以上具有讲师及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并通过岗前培训
【注2】参考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件限制招生规定
2.1.2队伍结构
教师队伍年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等结构合理,有一定数量的具备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整体素能满足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满足下列之一可以视为具备专业(行业)从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前提是中级职称或硕士以上)
--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以上职称
--有行业特评的资格证书或有专业资格考评员资格
--近五年在业内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连续一年或累计达二年
--主持过(或主要参与)三项及以上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使用,效益良好
--主持过(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在区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2.2教育教学水平
2.2.1师德水平
履行教师岗位职责,教书育人,从严执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遵守学术道德规范
2.2.2教学水平
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指导等总体上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效果好,学生基本满意。
2.3教师培养培训
有计划开展了教学团队建设,专业带头人培养等工作初见成效;有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措施;有加强教师专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培养的措施,效果较好;重视青年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重视新办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有计划、有措施、有实效。
把握--总体要求、专业要求、多元满足。
自己的总体是限制性。
发展方向--教师的双师(双能)构成、多元化的结构。
数量上也是1:18 (1:15是趋势)
3.教学条件与利用
3.1教学基本设施与利用
3.1.1实验室、实习场所建设与利用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及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注3】
实验室、实习场所及其设施能满足教学基本要求,利用率较高。
【注3】参考教发[2004]2号文件限制招生规定
3.1.2图书资料和校园网络建设与利用
人均藏书量和人均年度进书量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注4】,能满足教学基本要求,利用率高
重视校园网及网络资源建设,在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注4】参考教发[2004]2号文件限制招生规定
3.1.3校舍、运动场所、活动场所及设施建设与利用
人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注5】;
教室、实验室、实习场所和附属用房面积以及其他相关校舍基本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利用率较高
运动场所、学生活动中心及相关设施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注5】参考教发[2004]2号文件限制招生规定
3.2经费投入
在门槛要求部分达到财政部、教育部【2010】567号文件要求,到2012年原则上生均拨款达到12000元,2011年文件未具体说明,建议原则上达到生均拨款9000元,民办高校参照相应标准
3.2.1教学经费投+入
比例标准:{[302类]-专项}/{ [205类]-专项+学和}>=13%
定量法比例>=1200元/人均
随教育事业费的增长而逐渐增长
4.专业与课程建设
专业与课程是两个教学根本平台
4.1专业建设
4.1.1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
有明确的专业设置标准和合理的(科学)建设规划,能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本校实际调整专业
--培养目标明确、清晰
--创造性进行新专业建设,大力发展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甚至职业型本科人才(纲要22条)
专业结构总体合理
注重特色专业的培育
4.1.2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反映专业培养目标,体现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其中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分(学时)不低于20%;理工农医类专业实践教学比例占总学分比例要大于等于25%;师范类专业教育实习不少于12周(为部文件指定要求)。
培养方案执行情况好。
课程体系:专业能力为主线,就业力、创业力,突出职业能力。应用型与应用性是有区别的。(纲要总序)
4.2课程与教学
4.2.1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
课程建设有规划、有标准、有措施、有成效。
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开设了足够数量的选修课 ;教学内容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够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本学科专业发展方向,教学大纲规范完备,执行严格。
注重教材建设,有科学合理的教材选用和质量兼管制度;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好,能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这里要充分体会《纲要》中关于教育教学观念落后,内容方法陈旧。开发利用新工具,新环境,新型课程资源。
4.2.2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
有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方法改革的政策和措施;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培养,能够开展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项目式等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方法科学多样。
教学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小的教学模式
教学考核:也是保障质量和目标指向的关键环节
专业导向、学科支撑、业界需要
4.3实践教学
注重实践的培养过程,充分体现能力为本
4.3.1实验教学
实验开出率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90%以上
有一定数量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有开放性实验室
实验指导人员结构合理,实验教学效果较好
4.3.2实习实训
能与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开展实习实训,时间和经费有保证,指导到位,考核科学,效果较好。
导向:全面的合作教育非常重要
4.3.3社会实践
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学分;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时间和任务要求;把教师参加和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计入工作量。
导向:教师与学生共实践
4.3.4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
选题密切结合生产和社会实际,难度、工作量适当,体现专业综合训练要求,有50%以上毕业论文(设计)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
教师指导学生人数比例适当,指导规范,论文(设计)质量合格
【注7】包括不同科类毕业汇报演出、作品展示、医学临床实习、社会调查报告等。
5、质量管理
5.1教学管理队伍[注8]
5.1.1结构与素质
结构较为合理,队伍基本稳定,服务意识较强
注重队伍培训,积极展开教学管理研究,有一定数量的研究实践成果。
【注8】队伍是指:分管教学的校领导、教务处等专职教学管理人员、院(系)部分分管教学工作的院长(主任)、教学秘书等教学管理人员。
5.2质量监控
5.2.1规章制度
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完备,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执行较严格,教学运行平稳有序。
5.2.2质量控制
学校建立了自我评估(价)制度,充分利用教学状态数据库的作用,对教学质量进行常态监控。
导向: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完善与实践
6、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
服务面向、效益发展的管理文化机制导向
6.1学风建设
6.1.1政策与措施
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政策与措施,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学风建设活动
6.1.2学习氛围
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主动、奋发向上,自觉遵守学校校纪校规,考风考纪良好
6.1.3校园文化活动
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指导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构建了系列化、多种多样的课外科技及文化活动平台,措施具体,学生参与面广泛(40%),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学生评价较好。
6.2指导与服务
6.2.1组织保障
每个班级配有兼职班主任或指导教师;按师生比1:200设置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1:5000比例配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且不少于2名,并设置了相关机构,有调动教师参与学生指导工作的政策与措施,形成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机制。
6.2.2学生服务
开展了大学生学习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业教育指导、就业指导与服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学生比较满意。(生存导向、市场导向和兴趣导向的结合);有跟踪调查毕业生发展情况的制度。
7教学质量
7.1德育
7.1.1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强,学生比较满意,评价较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针对性和提高实效性。
本观测点主要考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学生的思想政治 水平和满意度。
7.1.2思想品德
学生展现出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表现出服务国家和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具有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学生能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
主要是按照认真贯彻中央16号文件的各项规定
7.2专业知识和能力
7.2.1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
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掌握了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主要考察学生对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掌握与应用能力。都是综合指标考核方法。
7.2.2专业能力
指学生从事所学专业相关工作的基本实践能力、应变能力、创新意识等
考察时要了解学校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的总体设计,了解选修课程开设情况,学校的文化科技氛围,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反映的实际水平。
考察了解教师的行业地位,教师的科研情况,毕业设计课题的实际来源比例,学生行业、专业、学科等大赛的获奖情况,就业专业对口率等,学生获得职业资质的情况,教师获得职业资质的情况,学校专业评估专业认证的情况,学校对专业能力自我评价方式。
7.3体育美育
7.3.1体育和美育
《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85%,学生身心健康,开设了艺术教育课程,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质。
7.4校内外评价
7.4.1师生评价
学生比较满意,教师也比较满意
7.4.2社会评价
学校声誉好,学生报到率高,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认可度较高,评价较好;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较高。
录取分、报到率、第一志愿率……..
7.5就业
7.5.1就业率
初次就业率(8月31日前)达到本地区平均水平
学校促进学生就业的措施以及效果
了解学生对就业工作的满意度
7.5.2就业质量
就业质量:符合培养目标要求、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性较高,就业岗位适应性较强,有良好的发展机会。
学校可以自我举证,注意宏观质量数据。
八、民办、医学类、艺术类高校部分调整说明
(一)民办高校部分评估指标的调整说明
1. 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
1.2 领导作用
--增加一个观测点“领导体制”,基本要求为:领导体制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
2. 教师队伍
2.1 数量与结构
--观测点“生师比”基本要求中增加:自有专任教师数量不低于专任教师总数50%。
--增加备注3:专任教师计算方法:自有教师及外聘教师中聘期二年(含)以上并满足学校规定教学工作量的教师按1:1计入,聘期一年至二年的外聘教师按50%计入,聘期不足一年的不计入专任教师数。
--对全日制在校自学助考生的计算方法按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的规定执行。
(二)医学类高校部分评估指标的调整说明
1. 教师队伍
2.1 数量与结构
--观测点“生师比”基本要求中增加:医学类专业(主要指五年制、授医学学士的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针灸推拿学等本科专业)要有一支双师型的临床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数量与学生数量的比例达到1:10。临床教师的计算以附属医院(直属)具有医师职称系列全部人员的15%计;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师按聘请校外教师折算,原则上不超过全校教师总数的四分之一。
--观测点“队伍结构”基本要求中增加:整体师资队伍结构必须由校本部基础教师和临床教师两大部分组成。(临床教师必须有执业医师资格,且理论授课和课间见习教学教师须有主治医师及以上医疗职称)
2. 教学条件与利用
3.1 教学基本设施
--观测点“实验室、实习场所” 基本要求增加:医学教育必须有附属医院和非直属附属教学医院承担学生临床阶段教学,且生均床位数达到0.8张以上。非直属附属医院指经当地行政部门批准、可完成临床教学全过程且有一届以上毕业生的教学医院。
3. 专业与课程建设
4.3 实践教学
--观测点“实习实训”基本要求增加:临床阶段教学中主干课程课间见习与理论授课的比例不少于1:1。
--观测点“毕业设计与综合训练”:该观测点对医学生是指毕业实习和毕业综合考试。毕业实习时间不应少于48周。临床实习教学管理制度基本健全,有出科考试和毕业考试制度并实施;实习大纲规定的操作项目合理,多数学生基本完成规定项目;毕业实习每生实际管理病床4-6张。
(三)艺术类高校部分评估指标的调整说明
1. 教师队伍
2.1 数量与结构
--观测点“队伍结构”基本要求中“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50%”改为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35%。
--艺术类院校中的主讲教师“具有二级及以上艺术类专业技术职务,通过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视同为“具有讲师及以上职务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通过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
评估指标中的观测点是39个,但民办高校的观测点是40个。
对全日制在校自学助考生的计算方法按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的规定执行。具体执行是按照1:1计算。